tags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category
password
icon
一游明孝陵
上次游明孝陵是在研究生报道时,和父母一起。像是集训一样,时间短任务重,父母总是想在有限的时间内逛更多的景点。顶着8月底南京闷热的天,和悬在天上火热的太阳,我们在一天内“逛”完了几乎整个钟山风景区。印象最深的还是中山陵前高而长的阶梯,一眼望不到头。许是因为明孝陵景区内树木更多,许是因为帝王陵的缘故,倒是比爬楼梯的体验好了不少。加之父亲还是比较喜欢历史,对这位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也多少增加了些了解。当然,老朱到底葬在何处尚未可知,有文章写当初朱发丧的时候同发15棺,秘密下葬。明孝陵也没有开放地宫,甚至没有开挖,这一点还是有些可惜,本来还期待可以像去秦始皇陵一样看到地宫。
再游明孝陵
说起这次再游,这半年都在申请国家公派留学,去欧洲南方天文台联培。(ps.出结果的时间又推迟了,真是急死人。)恰逢国外导师回国休假,也来到南京访问,在导师的建议下,我们陪国外导师在南京逛了一天。本来是打算问问他有没有想去的地方,这样至少他会比较感兴趣,结果整天的行程还是我们几个学生商量决定的。选择明孝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之中没去过的人比较多。再次踏入这座帝王陵的时候,我们依然没从正门(神道)进,从侧门进景区再进陵总是有一种翻人家院墙的偷偷摸摸的奇怪感觉。也许因为大家都是理科出身,这次的关注点有些不同,整趟旅途几乎都没聊到历史,反而是地宫建筑前的建筑学院画出的建筑拆解图引起了不小的讨论。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还去了位于这个园区内的孙权纪念馆,据说是孙权的衣冠冢,万万没有想到居然在明孝陵里面。说起来还有一大片的梅园,可惜两次都是暑假去,没有机会看到梅花盛开的景象,这倒是个小遗憾。
晚上不出意外还是去了夫子庙,晚饭则是在老板点名的红公馆,一家淮扬菜馆,进门的时候还有古装的女子弹古筝,氛围一下子就起来了。菜品比较精致,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红烧肉和菊花脑,力推,时令蔬菜很爽口,解腻。饭后则去逛了夫子庙内的科举博物馆,详细记录了我国科举制度的起源和演化。可能由于大家现在都还在教育系统里,话题比在明孝陵里丰富了不少,还调笑了一番我们现在写的学术论文,和八股文也极其类似,固定框架填内容。
总而言之,明孝陵是一个值得去的地方,再加上附加的孙权纪念馆,而对于我们这几个人来讲,显然更适合去博物馆。随着读研时间的增加,加上去年完全放开后,慢慢的参与更多的会议,和更多的老师交流,更加的体会到了闭门造车不可取,同时也体会到了在学术圈内也有推杯换盏,人情世故。人终究还是社会性动物。